考研热在某种程度上是延续了就业压力,而非缓解。
2018年,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20万人,创历史最高纪录,就业成为报考研究生的最主要动因。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,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。考生中,往届生增幅超过应届生。(《中国青年报》12月25日)
在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的同时,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增长,从2007年的36.1万,迅速增长至2016年的59万,增长比例达到63.6%。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竞争度、录取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,到2016年达到3∶1。
在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微博教育发布的《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》中,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,“改变学校背景出身,提高就业竞争力”是考研的主要动机,比例超过70%。而比较茫然、还没有作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“备胎”,分别达到30%、21%。也就是说,大多数人考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能力,而是为了贴上新的身份标签,在择业中增添筹码。那么,考研能否真正实现“提高就业竞争力”呢? |